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 致敬中国建筑脊梁 重温时代文化风骨
2025-11-17
分享:
 

        10月20日,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在中国各大融媒体平台上正式播出。《百年巨匠——林徽因》用真实而深情的镜头,缓缓铺陈林徽因先生的生命长卷,是一场致敬建筑脊梁的生命礼赞。展现诗人身份之外,该纪录片体现出林徽因投身中国建筑教育和古建保护的立体形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才女的深厚学识,见证那份穿越战火与时代的民族风骨,以及始终不渝的文化信仰。

        溯历史长河打捞真实故事,读懂一代大师的建筑才情。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分为上下两集,带领观众走进林徽因的建筑专业学习经历。上篇回顾其年轻时期久居国外遭遇丧父,但仍坚持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选修仅男性可学习的建筑学,并在毕业时取得优异成绩的奋斗故事。下篇则讲述林徽因返回祖国,在战争年代为中国建筑学教育和古代建筑科研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该片并未刻意回避林徽因更为外人熟知的诗人身份,相反以诗歌为引,从她笔下的字句间勾勒出那份执着不懈的治学精神与温润深沉的学者风范。这段与建筑学结缘的叙述线贯穿了整个影片,从青年时期远渡重洋汲取西方建筑知识,到学成归国参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再到抗战烽火中孜孜探寻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遗构。这一系列经历,完整再现了她如何从一名孜孜以求的学子,逐步蜕变为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与中国建筑历史的深耕者。通过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叙述,观众得以重新审视那个女性难以涉足专业领域的年代,并真切看见林徽因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上那曾被岁月遮蔽的卓越贡献。这段历史的挖掘与梳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一次重要补白,更是为林徽因先生本人进行的一场深刻正名。它有力地拂去“梁启超之妻”、“得力助手”等他人赋予的浮尘,让一位独立、坚韧的建筑学者与先驱者的形象,清晰地屹立于历史之中。可以说,这部人物传记型纪录片以严谨的史笔与温厚的诗情,完成的不仅是一位杰出女性个人史的重述,更是一段被尘封的中国建筑史的重新显影,体现出影片的“历史纪录”价值。

照片一.png

        史料文献塑造情景交融,视听结合强化共情叙事。这部纪录片巧妙地运用各类史料文献与视听语言,共同构建出情景交融的叙事空间。在叙事手法上,影片在缺失纪实影像的基础上,努力挖掘第一手的书籍信件、诗文杂记以及资料档案,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拼凑还原林徽因的真实故事。银幕上,泛黄的信笺、斑驳的图纸与流动的历史影像,都被赋予情感温度,成为通往过去的钥匙。为构建真实而立体的叙事场,纪录片既邀请了来自各大名校的学者,从学术视角严谨解读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也引入了其女儿梁再冰、外孙女于葵等家属的深情回忆,更辅以吴良镛等昔日同仁的珍贵讲述。这三重借助他者视角的声音不断交织,使叙事兼具历史叙述的客观深度与故事化表达上的生活温度。而当镜头转向林徽因的内心世界时,纪录片则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女声配音,诵读她的多段亲笔文字。配合着特定时期的旧照与极具氛围感的音乐,那些沉睡于纸页间的思绪被瞬间激活。无论是父亲林长民遭遇意外后去世,林徽因为其写下的《中夜钟声》段落里那悲怆钟声的撞击,还是她在宜宾李庄爆发肺病时其女儿担忧恐惧的描述与原址场景的再现,都让观众得以穿透时空,切身感受到那位在任何逆境中都未曾熄灭对建筑之热的、鲜活而坚韧的灵魂。这种叙事手法不同于一般历史纪录片仅仅罗列影像资料的传统手法,塑造出一个身临其境,与主人公“同命运、共患难”的对话场域,让观众穿越纷繁的书页与史料,真切触摸到这位建筑大家灼热的人格魅力。她的拳拳报国之心与独立坚韧之志,无需言教,便已在深沉的情感共鸣中,完成了对每一位观者精神的滋养与品格的淬炼。

照片二.png

        诗心匠魂,共铸时代文化根;群像风华,寄寓山河家国梦。《百年巨匠——林徽因》看似是在写林徽因先生一人追逐建筑学之梦的曲折旅途,其实也在无形之中歌颂和致敬最早一批关注中国建筑学研究与传统古建保护传承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在纪录片下篇中,林徽因等人的学术事业在和时间做赛跑。一边是抗战的战场上人们与敌人抗争,另一边则是这些文化学者在古建筑被敌人炮火摧毁的赛场上不停抗争,怀着为未来中国留下历史根脉、保护历史遗迹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当中的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等人,虽未被用较多笔墨描述,但能够以林徽因为代表展现出他们那一代建筑学学者在战火纷飞年代坚守热爱、为国抢救珍惜文物、整理古建资料的文化使命感。在这“生是如此艰难、死是这样容易”的时代,这些建筑学家步伐不停,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文人的风骨,集学术的脊梁、生命的韧性以及文化的品格于一体的大家精神。

照片三.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部精品佳作,它勾画出一代建筑才女林徽因的生命轨迹和学术生涯,树立了一个肩负家国责任与尽显文化风骨的典范形象,成为当下时代依然需要珍视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