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在北京展览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电局、西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25北京动画周举行了“动画美术与制作精品创作论坛”。
论坛以“精美与精制:精品动画的美术与制作探索”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领导、院校专家、一线导演与企业代表,从文化IP、情感底色、儿童美学、实战案例等不同维度,共同探讨中国动画在美术表达与工业化制作方面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郭洁,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博导苏海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画系教师、动画导演、数字影像艺术家刘高翔,北京华映星球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导演刘可欣,天津炎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禹晴参加了论坛。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吴振主持了活动。
文化共情与技术驱动:奠定精品动画的双基石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在开幕致辞中,为“精美”与“精制”定下基调。他指出,动画真正的生命力是双维度的:“既藏在文化表达和文学追求中,也落在精制的工艺水准和产制体系里。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面对未来的发展,他提出一方面要“用文化共情谋定精美的内核”,实现“以美传情,以情聚力”;另一方面必须“以技术驱动夯实精制的基础”,全面整合技术、人才与市场资源,加快动画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并将行业过去的单点创新集合为系统性的领先优势。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郭洁则将视角聚焦于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她表示,西城区作为文化大区,期待动画团队能“根植西城的沃土塑造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她详细列举了西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大运河北端点、会馆文化、天桥琉璃厂等,鼓励创作者从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灵感,“让动画作品因文化的深度而显精美”。此外,她也强调了西城区正在通过“西融人才计划”等措施,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高地,为精品动画的诞生提供坚实的政策与环境支持。
动画IP塑造城市记忆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教授以“冰墩墩”和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白海豚”两个现象级IP为例,阐述了IP如何从一种视觉符号,升华为承载集体情感与城市记忆的“文化引擎”。他认为,成功的IP设计需要平衡官方诉求与大众审美,其终极价值在于“能否从文化镜像升级为文化引擎”。一个成功的城市IP,能“对内成为市民情感公约数和文化符号自觉;对外构建了差异化认知,重塑城市文化话语权”。“当前正是中国IP发展的最好时代,大家可以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
工业化流程为极致艺术保驾护航
技术浪潮席卷的当下,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苏海江教授与刘高翔老师,正推动人们重新审视创作的根本。他们明确提出,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底色;即便算法能批量生成无数图像与声音,情感依旧是点燃艺术的最初火种。在中央美院的教学与创作实践里,二人始终将“作者性”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引导学生保持独立思考、传递真实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全流程的创作实践,助力学生在算法主导的理性世界中,守住鲜活的创造力与独立的精神气质。
“儿童动画是高度提纯的减法哲学”
北京华映星球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导演刘可欣则为常被市场误解的儿童动画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她指出,儿童动画的“简”绝非“低幼”或“廉价”,而是一种基于深度共情和洞察的“高度提纯的海量试错”,是“限定预算之下的无限巧思”。她精辟地对比了两种创作哲学:“成人动画的‘繁’在于技术堆叠的深度,是一种‘加法哲学’;而儿童动画的‘简’则在于美学提纯的精度,是一种‘减法哲学’。” 她形象地比喻,儿童动画创作就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需要在理解儿童心理的前提下,做到“快不得,慢不得”,用最精制的工艺守护最纯粹的童心。
拆解动画诞生,立中国动画语言
天津炎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眷思量》导演赵禹晴带来了一份详实的“制片厂级”案例分享。她以自家出品的《眷思量》为例,从世界观的美学基石、角色的灵魂塑造,到光影氛围的无声叙事,层层拆解了一部精品动画的诞生过程。她透露,仅一个角色的建模就可能经历多轮反复打磨,只为精准捕捉导演心中“清丽脱俗,绝世容颜”的气质。她总结道,“精品动画=坚定的艺术追求+极致的技术打磨+科学的工业管理”。她认为,中国动画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和标准,动画人的使命正是“用自己的专业和热爱打造这个时代人们喜爱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