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向 “新” 而生:北京微短剧产业未来发展与探索——“北京大视听”午后时光沙龙小记
2025-07-15
分享:
 

图片 1.png

2025年7月3日下午,以精微致远,“剧”享精彩为主题的“北京微短剧产业未来发展与探索”圆桌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李岚, 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主任赵晨,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燕振以《向“新”而生:北京微短剧产业未来发展与探索》为题开展讨论,五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北京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图片 2.png

论坛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博导赵晖

表示:2024 年,北京微短剧产业实现了产值规模达 336.2 亿元,占全国总量近 2/3,培育 23 个重点平台的亮眼成绩,但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问题。北京微短剧产业如何将 “量” 的领先转化为 “质” 的引领,实现从 “产业高地” 到 “未来范式” 的跃升?面对微短剧受众差异化生态建设,如何兼顾不同分层传播、分区域传播的视听内容?

问:用最简短的话,用微短剧的倍速评价一下《2024 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

图片 3.png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李岚

《2024 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非常精彩,其中有五大突出亮点:一是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推动发展,市、区县政策扶持与绿色通道提升创作效率;二是资金支持为创作助力,从市一级到区县在资金、审批等领域为创作者提供坚实保障;三是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AIGC 在微短剧中的应用为内容生产带来新变革,北京在AIGC内容大赛、播映、分发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四是产业链搭建完善,从内容生产、分发到消费形成闭环,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五是出海方面优势明显,北京46% 以上的企业参与出海业务,71.39% 的公司具备多语种版本支持,为文化出海、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

问:《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的亮点是什么?在为北京微短剧产业发展和保驾护航的过程当中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图片 4.png

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主任赵晨

《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中,庞大的数据定量分析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此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团队、艾媒咨询、美兰德咨询团队在数据分析上的大力支持。在亮点上,有两个“第一”和五个“引领”:“第一”是指市场规模与平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通过大量数据调研和企业的调研走访,得出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规模约336.2亿元,北京微短剧市场规模占全国 2/3;北京拥有23个重点微短剧平台数量占全国一半的结论;北京的“引领”作用显著:在市场规模增长、出海业务拓展、受众群体喜爱偏好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提供了全国领先的、行之有效的“首都参考”。

问:您怎么理解我们在微短剧受众差异化生态的建设当中,有哪些视听内容可以兼顾不同的分层传播、分区域传播?

图片 5.png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燕振

微短剧的繁荣源于其核心特征,即观赏方式的平视转变带来高连接性、体验感与平民化特征,人间烟火故事的美学故事在与受众的连接性、体验感和内容传播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相比长剧集,微短剧的内容视点更丰富灵活、传播触点更细致精准、用户看点更真实可感。微短剧作为新兴艺术形态,正从大众化迈向主流化,向精品化、IP 化跃迁,其发展应抽取社会最大公约数与价值命题,契合当下受众的审美与文化需求。

问:从数据公司的维度来预测,北京未来微短剧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图片 6.png

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

微短剧市场发展与人均 GDP 等因素相关。作为全国较为领先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长期关注北京微短剧市场并开展深入调研,发现北京微短剧在政策支持、文化资源、创新应用等方面优势突出。未来,北京微短剧应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把握市场趋势,借助文化出海契机,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注重内容建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问:高校在整个的网络视听产业的赋能当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图片 7.png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

微短剧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稳定研究领域,其美学、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状态值得深入探讨。高校在微短剧产业发展中可发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作用,通过开题报告、课程设置等方式,为微短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专业人才。《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为学界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思辨基础,推动微短剧从实践走向理论沉淀,助力其成为成熟且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形态。

在圆桌对话的最后,各位嘉宾对北京微短剧的未来表达了期许与展望。

李岚希望微短剧以北京出品的方式创造世界影响力。她表示:北京微短剧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组织力和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期待微短剧这一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模式能够以北京出品的出海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世界影响力。

赵晨表示,《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作为行业权威文件,对微短剧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报告》通过量化产业规模、明确技术路径、构建协同机制,已成为微短剧领域产学研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提出的五大方向(精品化、全链路整合等)将持续引导行业升级。最后,他邀请并欢迎微短剧研究学者,微短剧生产制作企业、愿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一众同仁共赴北京发展

刘俊认为北京微短剧推动了艺术形态的成熟与历史留存。他表示:在艺术形态发展的时间意义维度看,北京对微短剧的努力是行业的推助、是产业的推助、是领域的推助,通过引导学界、业界共同的关注,才能够让一个原本弱小的状态形成一个为历史所保留的、浩然成风的艺术形态。在历史的意义上,人类应该感念北京的努力和前瞻。

张毅看好北京微短剧走向全国与世界,他表示: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从北京出发,走向全世界,我想北京的明天值得大家期待,值得大家去参与,值得大家点赞。

崔燕振期待北京微短剧产业成为更多方面的高地和重镇,他表示:期待北京的微短剧产业不光成为制作高地、平台高地和消费高地,也期待它成为内容高地、生态高地和价值高地,相信北京有这样的高度和气度。

在论坛最后,赵晖教授总结道:向“精”而生是对于审美的要求,向“美”而生向微短剧的长远发展的一种追求。今天我们的向“新”而行,我希望微短剧真正在北京发挥出小视听大平台、小视听大作用,让北京出品必是精品。北京微短剧产业各方携手共进,共绘产业新蓝图。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