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文丨祝燕南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一研讨会,共同庆祝专委会的成立,我也代表我的单位向专委会成立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的牌子上写的是“高级专家”,“高级”怎么论都行,但是专家还真谈不上。在网上看视听作品时,我特别喜欢看弹幕,弹幕里很多都是老百姓的心声,是他们在看着这些剧情时产生的一些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都愿意发表议论。当真正在节目上看满屏弹幕时,我自己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人民是阅卷人。今天在座这么多专家,发表了很多精彩且高水平的评论,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评论应该和什么统一起来?
01
要和人民心声同频共振
十年前,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我用一年多时间参与。其中第八条“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中第一句“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和群众认可统一起来”。
十年前的文件,对于今天专委会的成立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作用?刚才胡智锋老师强调人民的立场,我觉得这一点扣得非常准,符合中央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评论方面,一定要和人民群众的心声同频共振。
所以我们今天重温十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去重温十年前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就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文艺评论工作应当同大众的议论、民间的声音统一起来。但是大众的议论不应该淹没专业的评论,同时真正权威专业的评论肯定不是凌驾于大众议论之上的,而是能够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心声的共识和呐喊。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成立视听艺术评论家专委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集聚北京地区的文艺评论优质资源,增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力,放大主流文艺评论的声量,激发主流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发挥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作用,更有力地促进精品生产创作,更有力地引导公众舆论和大众审美,更有力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02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同时,今天我们成立视听艺术评论家专委会的工作目标是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常态化引导机制和工作体系,扩大主流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播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衷心希望专委会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重点是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和宣讲阐释,推出一批有思想深度、时代特色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
衷心希望专委会起到文艺思潮研究“领头羊”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深入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把工作着力点下沉到行业一线,机制化定期形成有深度的调研分析报告和政策意见建议,为有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衷心希望专委会在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高水平、组织化程度的影响力。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主战场,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也是文艺评论的主战场。主流媒体已经开设了大量的客户端、评论账号,或者文艺评论专栏,关键点在于应该有一个联盟的机构牵头组织起来,把各自为战的阵地整合聚合,形成舆论矩阵,在重大主题和重大议题上同频共振,增强控场能力,“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
衷心希望专委会在评论成果扶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成果有水平高低之分,文艺评论骨干力量却没有年龄和单位之分,专委会应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制定工作。这是一项最复杂的工作,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有标准才能作品推优,有标准才能成果认定,有标准才能够明确责任,持续优化文艺评论的支持和保障,营造良好的文艺评论工作氛围。
03
坚定不移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总之,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奋斗征程上,我们更需要牢记——
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是文艺评论工作的行动指南。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树牢群众观点、构建群众观点,坚持二维方向,是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本要求。
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文艺评论工作的重大责任。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文艺评论工作的方向盘。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文化强国也一定是高水平文艺评论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