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品牌活动 > 中国纪录片大会
大时代中纪录片人的使命——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主题论坛聚焦新时代下纪录片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0-09-18

9月16日上午,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主题论坛“大时代中纪录片人的使命”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担任主持人。另外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金德龙,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张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纪录片导演、高级编辑闫东作为论坛嘉宾。

“关于在这样一个时代,今天我们所身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纪录片人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张雅欣教授在论坛开端如是说到。

2020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关口对于正处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围绕“大时代中纪录片人的使命”这一主题,现场嘉宾就建党100周年、借鉴国外拍摄启示、讲好中国故事、个人时代与国家关系等话题做出具体阐述。

使命的召唤——聚焦重大题材纪录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在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政策起草说明及提案发布会谈到:“明年是建党百年,百年历程苦难辉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党的精神鲜明厚重值得我们代代传承。要聚焦建党百年伟大实践,投身更大热情和更多力量,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理论文献纪录片始终是整个纪录片的重要类型。金德龙表示,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社会的认知价值、文化的传承价值、艺术的欣赏价值和持久的存在价值。特别是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它是以反映我们党的领袖、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这样一种记录影视的作品来呈现给观众。

《共和国的脚步》《新中国》等诸多优秀重大题材纪录片就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人民群众共同经受的风雨历程,面临的艰难挑战,克服的关碍险阻,取得的辉煌成就。

大时代号角——纪录片人需破局

在大的形势下,个人的命运跟时代的命运、与国家整个的社会文明息息相关。纪录片人对于大格局、前途规划也应更清晰、更深远。

闫东指出,纪录片人为特殊的重大事件做事情,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做,还有一个就是多年来常态地做。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去“纪录”,都应该明白故事的主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故事?故事里的人物是什么?是否符合现在观众的需求?

“特别是当我们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的时候,如何把今天中国的形象在世界展现得更加清晰、立体、精准、朴实?”他拿自己的《中国故事》举例,“因为咱们做的片子都是系列,拿到国际上刚开始很难让人家接受,为什么?国际观众、西方观众要了解中国,他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如果第一集没看明白,第二集基本就不行了,不是对你的片子不尊重,他没看明白,为什么看不明白?既然要讲好中国故事,你就得拿出中国的好题材、好的故事,而且要尊重人家的习惯,按照他的语境、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故事讲好。”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