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丨关注行进中的北京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2022-04-28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开展了2022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优秀融媒体作品和创新创优节目的推优评选工作,北京各区融媒体中心和歌华传媒集团制作播出的多部作品入选榜单。这些作品紧贴主题主线,从多个角度聚焦新时代的北京,用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讲述北京人、北京事,塑造新时代首都形象,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展现了首都媒体在内容建设、融合传播上的探索和担当。

深耕北京冬奥会宣传 展现“双奥”荣光

今年是北京冬奥之年,多部获奖作品以此为背景,广泛设置议题,全方位展现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时代荣光。顺义区融媒体中心电视新闻《11项冬奥工程用上顺义“黑科技”》将视线对准冬奥场馆背后的“黑科技”,讲述顺义企业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场馆建设的科技投入。报道深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场馆设施,通过航拍和效果图动画详细讲述场馆特点和江河集团大胆创新、攻坚克难的建造安装过程,展现了保障冬奥会的“顺义力量”。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作品《“双奥”民警冯涛:离大跳台最近 却从没认真看过比赛》,讲述首钢滑雪大跳台团队安保经理冯涛的冬奥故事。作为安保负责人,冯涛参与了从安保点位设计到整体流线布置再到制定安保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全过程,和团队成员一起克服了大跳台“非场馆属性”带来的安保难题。报道用“跟拍+采访”的形式生动刻画了冬奥参与者的时代形象,见人见事,令人印象深刻。朝阳区融媒体中心播出的《李楠:轮椅上的双奥志愿者》则聚焦双奥志愿者李楠,讲述她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用实际行动深耕助残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这些作品视角新、切口小、叙事活,从多个侧面记录了赛场外的冬奥故事,对冬奥会赛前、赛中、赛后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注行进中的北京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


聚焦高质量发展实践 凸显首善担当

入选的优秀节目和作品除以冬奥会为表现主题外,还立足本区当前工作与重点任务,全面关注各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举措和实效。如密云区融媒体中心《成群珍稀鸟类齐聚小漕村》报道白鹤、白额雁、豆雁、苍鹭、达乌里寒鸦等几十种珍稀鸟类翔集密云,构成了完美和谐的大自然景观,展现了密云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喜成果。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民生类全媒体栏目《社区伙伴来帮忙》推出的第一期节目《老小区迎来新物业 衔春来报燕归巢》,聚焦学院路32号下水不通、经常停水、房屋老旧、电梯罢工等民生问题,通过记者走访、情景再现等形式,清晰记录了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和解决过程,展现了海淀区在物业管理和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基层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赢的治理新格局。门头沟区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节目《办好群众身边事》充分发挥“四力”,深入各镇街、村居,讲述基层单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解决了停车难、用水难、天然气入户难等痛点堵点,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一系列评优作品深度聚焦首都改革发展实践,展现了北京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步伐、新成效、新气象,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有力引导社会舆论向上向好。


关注行进中的北京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jpg


打造多元化传播格局 推进媒体融合

本次获评的优秀节目和作品不仅内容扎实,在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也创新多元,力求突破。海淀区融媒体中心H5作品《两座场馆一种使命 相约海淀冬奥有我》以交互式数据新闻的形式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其从场馆年龄、场馆科技亮点、海淀人上冰上雪数量等维度出发,用数据截取剖面,沉浸式地展示了“双奥”在海淀的历史与现在,彰显了海淀人对五环精神的传承。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坐地铁打卡最美“地下中轴线”》系列节目以短视频为载体,带领观众打卡被誉为“地下中轴线”的8号地铁线各站,在行走、对话与讲解中展现北京的古都风韵与现代气派。短视频基于移动优先原则,在东城融媒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出,最大化地扩大了宣传覆盖。歌华传媒集团《“冰雪专车”喊你来玩》系列报道则利用车载电视的移动传播优势,立体传播冬奥知识,营造冬奥氛围,极大提升了冬奥会的关注热度。这些评优作品在报道体裁、叙事方式、技术方法和传播形式上积极拓新,合力打造了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使新时代北京蓬勃行进、政通人和的首都形象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关注行进中的北京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3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