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打造有温度的医学影像志——评北京卫视《生命缘》“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
2021-11-10

百年征程,世纪华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站在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卫视《生命缘》特别策划四集“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用声用画为协和存史立传,用心用情诉说红色传承,精心打造有温度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影像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紧扣时代主题,深解新时代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断,以“在场”的视角记录和见证在党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医国济民、匡时济世的光辉历程,既有对历史的温暖致敬,也有对信仰的坚定追随,彰显出纪实影像的红色底色、红色底蕴、红色本质。

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医学史。“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以时间为轴,从病案讲起,以四集篇幅深度解读协和在近现代中国发展中的历程与贡献,生动擘画协和人护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理想使命,百年协和的生动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如《医学巨擘》《薪火相传》《史海华章》《勇攀高峰》四集纪录片,分别从妇产科、基础外科、消化内科、疑难罕见病四个维度切入,以具有代表性的百年科室为蓝本,细致梳理1921年至今北京协和医院领航国家医学发展的路径,勾勒出这座“与党同龄、与国共运”的医院着力打造国家医学高峰、全力护佑人民健康的世纪足迹,协和精神跨越厚重的历史,支撑起人民群众心中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


“万婴之母”林巧稚的协和人生

“万婴之母”林巧稚的协和人生


协和之所以成为协和,离不开它的“教授、病案和图书馆”,这是世人广为传颂的“协和三宝”。“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以“大”医生的协和记忆为起点,寻找杰出医学人才生命成长过程中与协和联结的密码,以人物群像志的方式,呈现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跨时代图景。如《医学巨擘》中,以“万婴之母”林巧稚的协和经历为纽带,将口述历史和文献档案融为一体,郑重书写下她攻克新生儿顽疾、开创细分普通妇科、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产科等方向的巨大医学贡献;又如《史海华章》中,由56本日记讲起,生动勾勒出临床医学家张孝骞教授填补协和消化专业空白的行医之道。片中,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场景,一个个温暖的协和瞬间,通过纪实影像一一复现,形象化地揭开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传奇故事,据实书写出协和人对党忠诚、一切为民的时代答卷,带给观众无限感动,亦汇聚起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


张孝骞教授和他的秘密武器“小本本”

张孝骞教授和他的秘密武器“小本本”


新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影像创新是取胜的关键词。作为记载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的影像志,“百年生命之书”以更具时代特性的视听语言,赋予纪实影像全新的意象体系,新影像与时代共鸣,为时代存影,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系列纪录片深耕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以细分学科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一笔”,书写出近现代医学的宏大变迁,全景式回顾与呈展百年协和的历史荣光。第一例基本外科手术、第一例现代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胰腺协作组”多学科综合会诊……从微微泛黄的旧照片,到现代手术的全景式记录,在视听语言的意象营造中,曾宪九、赵玉沛等协和外科领军人薪火相传的故事娓娓道来。

“百年生命之书”采用先进的制作理念与包装手段,打破时空壁垒,以全新的时空观及美学观念,俯瞰协和的历史与现在。片中,演员扮演的“孙中山”与青年医生跨时空对话,《与伦敦〈海滨杂志〉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中的演说》中先行者的谆谆教诲响彻协和的碧瓦灰砖,历史的黑白与现代的彩色打破常规,空中大视角给予观众俯察体验,在更丰富更有意味的意象体系中,协和生命力强劲脉动。


青年医者对话孙中山

青年医者对话孙中山


系列纪录片以“正在进行”的平实观感,讲好新时期的协和故事,镜头视角聚焦普通人,鲜活的个体命运折射出百年协和的精神谱系。翻开400多万份病案,协和罕见病诊疗的发展不可忽视,片子以直观的画面呈现及深厚的人文关怀,忠实记录脊髓性肌萎缩症病人的生命之旅,点亮协和为罕见病患者燃起的希望之光,触发具有共鸣性的群体感悟。

“百年生命之书”系列纪录片,以影像致敬百年协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医学道路的成功经验,探索新时代纪实美学范式之路,是创作者献给伟大时代的影像赞歌。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