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百集系列微纪录作品《百年历程》,于5月20日首播。该片由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指导,与本市16个区委宣传部联合制作,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解读北京经典红色地标为主题,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京华大地留下的光辉足印。全片撷取100个闪亮生动的历史片段,带领观众回望百年岁月,感知红色京华,吹响了铭记历史、赓续信仰的时代号角,为建党百年送上了诚意的献礼。
一、立足首都红色资源,绘就京华大地红色地图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地和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它既见证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百年历程》依托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时间为纵轴,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书写的百年峥嵘,以空间为横轴,全面串起100个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于纵横交织间,绘就了一幅京华大地的红色地图。其中,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里,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时代觉醒;有李大钊故居中,一位播火者的情操与坚守;有抗日烽火下,“老帽山六烈士”的侠肝义胆、铁血铮铮;也有道德坑村“家家是病房、户户有伤员”的军民鱼水情……节目深入北京16个区,通过一处处遗迹、一件件往事、一个个英雄人物,对北京的红色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发掘和呈现,以此勾勒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个阶段的百年党史,进一步凝练了京华大地的红色精神谱系,为立心铸魂、资政育人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和丰厚的滋养。
二、生动讲述党史故事,追寻百年岁月信仰之光
百年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京华大地都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英雄和时代楷模,他们在危难关头选择大义,在存亡之际投身信仰,在风起之时勇立潮头,谱写了一曲曲人间传奇。《百年历程》的可贵之处在于,抛却了宏大而周详的叙事模式,突出展现这些伟大人物在一时一事间闪现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小切口折射大情怀,更易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如《芳华》探访朝阳区日坛公园的马骏烈士墓,讲述他高举革命火把、挥洒青春热血的人生故事。马骏被捕后,毅然拒绝了妻子想用钱财疏通关节营救的想法,却在就义时随身携带着她送来的苹果。马骏牺牲后,妻子杨秀蓉则在他的墓前种下一棵苹果树,以此表达深切的缅怀和思念。节目在回顾马骏的革命经历时,精准捕捉了苹果和苹果树的意象,侧重展现了马骏和妻子、家人之间的亲情,一边是对亲人的眷恋,一边是对信仰的坚守,由此更凸显了他为革命事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义凛然和忠贞不渝。又如,《春晖》介绍了“英雄母亲”邓玉芬送儿出征、舍家纾难的感人事迹。为了支援抗日,邓玉芬先后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送上战场,自己则承担起掩护和救治八路军战士的重任,为游击队员建筑了一个温暖的家。节目一方面讲述她挺住丧夫失子的人间至痛,顽强地坚持抗日工作;一方面讲述她把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为伤病员烧水做饭、缝补衣服、喂汤喂药……细微之处见精神,彰显了一个普通中国人、一位英雄母亲的家国情怀和深明大义。家与国、生与死、道与义,《百年历程》在实地探访中寻迹历史,在微观视角中深挖细节,再现了一场场饱含生命质感的历史片段,一个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红色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人间记忆,使百年党史以血肉丰满的方式呈现出来,感天动地,直抵人心。
三、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创新微纪录片叙事形态
《百年历程》在体裁上选择了5分钟一集的微纪录形式,却通过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突破了网络短视频“快餐小品文”的局限,弥补了“求快不求精”的缺憾,以沉浸式的探寻感、体验感实现了深度表达。如《寻路》一集,节目先是通过“第一视角”探访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而后综合运用再现拍摄、历史资料、影视剧片段等手段,还原李大钊追求革命真理的一生,巧妙地在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之间形成了“链接”,拓宽了叙事空间。特别是在讲到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时,节目插入了时下大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片段,使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形象更加可感可触,强化了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又如《摇篮》一集,为了更生动地讲述延安第二保育院100多名师生从延安到北京的艰难撤离过程,节目采访了当时保育院的老师李惠清和学生程源华、程源敏兄妹俩,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马背摇篮”里的行军岁月,三位老人的叙述感人至深,使战火中关于朗朗童谣的红色记忆穿越时空,与当下产生交集,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微纪录片是红色题材的全新载体,《百年历程》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多样的视听形式提升了作品的历史质感,让红色精神、红色信仰在轻体量、微表达中得到了立体化、多层次的诠释,迎合了受众“碎片化”的收看习惯和审美需求,为红色题材微纪录作品的叙事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