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 | 《草原打井人》:守正创新的微观叙事
2021-05-14

2021年第一季度,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评选,确定北京广播电视台《草原打井人》为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该作品坚持“基层”“人物”“精炼”三个原则,通过实地走访内蒙古锡林郭勒苏尼特右旗,挖掘最真实鲜活的题材,采取微纪录的表达方式,将普通北京挂职干部的工作事迹与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有机结合,以首善标准和首都站位,在创新创优中引领价值取向,彰显首都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

深入脱贫基层 践行新闻“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所要求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草原打井人》主创人员发扬“光着脚板跑新闻”的传统,于深冬远赴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拍摄,与主人公唐华数次驱车几十公里往返牧区,详细了解当地扶贫工作重点难点与成果成效,掌握一手资料,从而讲好脱贫故事,体现了主流媒体记者在“四力”上的锤炼,做到“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为其他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京声京视】《草原打井人》:守正创新的微观叙事1.bmp

突出扶贫人物 折射时代发展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严重缺水的地区——苏尼特右旗更是如此。《草原打井人》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讲述挂职干部唐华发挥专业所长,努力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问题的事迹,彰显扶贫工作中人的重要性,向优秀北京扶贫干部致敬。

《草原打井人》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视频的真实性与真实感,令观众产生更深刻的共鸣。节目以主人公唐华的同期声串联全片,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向观众解释唐华重视供水项目的原因、展现供水项目实施过程及其成效,并以唐华的原话“给这地方做水,给老乡一个希望”结尾。层层递进,生动刻画出想民所想、为民办事、踏实肯干的扶贫干部形象,以小见大,切实体现我国坚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思路,生动呈现我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的理念与实践。

精炼语言表达 丰富视听内容

《草原打井人》积极顺应当前人们“快阅读”“快观看”的媒介习惯,深耕短视频创作,为主题叙事提质创优。

在后期剪辑中,《草原打井人》有针对性地选择、摘取主人公同期声作为解说词,补充画面内容,字字珠玑,凝练有力。如“从长发美女变成了一个板寸,再往后就成秃头了”“前一个人从机井里打出水来了,后一个牧民要等一宿”等,直观简洁地点明了苏尼特右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突出建设供水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反映扶贫干部工作务实,扶贫工作便民利民,更好凝聚民心,坚定自信。

【京声京视】《草原打井人》:守正创新的微观叙事4.bmp

短短三分钟里,《草原打井人》共呈现了百余张画面,平均每一秒钟切换一次,节奏轻快,构图讲究,角度丰富。除主人公唐华、当地农牧民、羊群、供水工程等基本画面信息外,节目也在其中选择性地增添了“小猫”小“狗”等镜头,构成“闲笔”,增添视频的生动性,更具呼吸感。

【京声京视】《草原打井人》:守正创新的微观叙事5.bmp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影像记忆,《草原打井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将扶贫工作浓缩为一人一事,态度真诚,表达清晰,使受众在微小的故事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在精良的视听体验中感悟“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主流媒体探索“大主题+微表达”提供经验,承担起首都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职责使命。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