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讲好北京故事 共谱时代新篇——2019“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北京分站赛获奖作品评议
2020-11-02

2019年“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北京分战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指导,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旨在挖掘生动、鲜活、精彩的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彰显“正能量”,体现“大国范儿”,振奋“精气神”。近期,北京多区融媒体对大赛获奖作品进行了报道和展播,这些作品既有对当下时代的写意勾勒,也有对百姓生活的工笔素描,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荧屏镜鉴,为世界读懂中国、了解北京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照当下  广角呈现多彩北京

本次大赛共评选出30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5件,这些作品聚焦当下,深度关照发展中的北京,围绕中国梦、北京人、北京事,多视角展现北京魅力。其中有关注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如《守护中轴》《老胡同的尘封档案》;有反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如《问道鲁班》《大国工匠》;有聚焦冬奥会筹备的,如《冰与水的青春》《奔向冬奥的高铁》;也有讲述奋斗者故事的,如《朝阳相册之轮椅上的舞者李辉》《奋斗改变生活——美团90后外卖骑手》。更难能可贵的在于,获奖作品中有不少以医学、医者为题材,如《国医中兴》《生死时速 分秒必争》《做更有温度的医学》等,在后疫情时代更能让世人感知到医者初心,带来治愈的力量。作为首都,北京承接了许多重要的国家议程;作为古都,北京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获奖作品紧密跟随北京发展的脚步,精准把握时代的脉搏,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展现多姿多彩的北京,构建外宣话语权,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精品典范。

创新叙事  细处着眼引发共鸣

除了优质的内容供给外,创新讲述形式和语态也是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的重要一环。为此,大赛获奖作品在创新叙事策略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注重微距讲述、细处着墨,用轻量化、故事化、散文式的表达吸引受众、引发共鸣。如所有作品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最长不过10分钟左右,有些仅为3分钟,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完视频的需求。将人物故事作为叙事和情感的基点也是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如一等奖作品《冰与水的青春》以水立方两名工作人员李国全、齐志广的人生故事作为平行叙事的双线,讲述了他们从毕业到工作、从单身到成家、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的人生经历,创新地将“水立方”蜕变为“冰立方”的过程与人物的成长蜕变融为一体,激荡出“个人梦”与“中国梦”同向同行的美好愿景。又如东城区制作并选送的作品《守护中轴》在宏大叙事中将视角下沉,捕捉了王金铭、盖建中两位“老北京”参与守护中轴线的故事,谱写了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主旋律。同时,散文体叙事也增加了内容的感染力。如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朝阳相册之轮椅上的舞者李辉》,别出心裁地引入“相册”的意象,撷取和定格主人公李辉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配合第一人称自述,串联起他追求梦想、勇于挑战的不凡人生。这些创新的叙事手法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发挥了“情感融入”功能,不仅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也使对话、理解和建立认同成为可能,有效推动了中国故事的共识、共情和共鸣传播。

轻量传播  充分聚合融媒之力

相较于长视频的大制作,短视频作品以其轻型体量而易于传播、适于传播,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移动化的内容消费需求,也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轻量传播、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些获奖作品除在“北京外语广播”“首都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展播外,北京各区融媒体中心也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积极宣传大赛获奖作品。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在“北京东城”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对本次大赛进行了长线宣传。获奖作品出炉后,公众号又以连载发布的形式,有计划展播本区制作、选送的优秀作品,延长了大赛的热度周期。这种移动化、多平台的矩阵传播模式有助于引发不同渠道用户的关注,拓展了中国故事、北京故事的传播范围,也深化了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西城区、昌平区、密云区、延庆区、石景山区等融媒体中心也对大赛和作品保持高度关注,为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分享带来了便利。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便捷、覆盖人群广的特点,北京区融媒依托北京的“地利”优势,集结平台资源为传播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渠道,为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开放而独特的北京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