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主题创作
北京大视听|《我们的日子》书写百姓故事 共筑温情记忆
2023-02-18
分享:
 

“北京大视听”文艺精品重点项目·电视剧《我们的日子》的热播,将观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父辈们平凡而动人的人生过往与时代记忆。故事在温情记忆中深切回望平凡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诉说邻里街坊之间的质朴情谊,提取富有时代肌理的美学符号型构表意空间。多线并行的嵌套叙事研磨青春群像的成长弧光,写实的叙事文本与感性的审美认知共同聚焦个体话语、家庭伦理与社会变迁,体现出人民美学淬炼思辨性、深邃性、丰富性的价值内涵,焕发独具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意蕴。

微信图片_20230218205428.jpg

触摸时代底色

唤醒怀旧记忆

《我们的日子》运用真实的笔触构图设景,还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与怀旧质感。大到百年老厂和红砖瓦房,小到老式彩电和木质衣柜,器物作为具有指向性意义的符号参与怀旧叙事,传达出完整的时代图景。传统的工业厂房和富有年代感的标语,延伸了观众的时间记忆,也在与空间的结合中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场域,以“物”为“媒”,传导记忆讯号,引导观众对集体记忆的追寻。地域坐标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空间和意象建构的场所,而且为怀旧叙事拓展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北方的百年老厂历经了工厂改制的重要变革,三个家庭的故事也肇始于竞岗分房,特定时代阶段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作为个体与家国记忆互文指涉的表意载体,深切映照着老工业时代愈行愈远的印记。

从表层的器物符号到深层的地域坐标,《我们的日子》在延绵的时间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真实、具象可感的生活空间。工厂家属区成为蕴含记忆符号的空间意象,怀旧温情的主基调和工业背景可能引发的疏离感,多个家庭携手并进、奋斗前行的缩影深深嵌入时代画卷的发展浪潮中,历史变革在质朴美好的纯真感情中获得了具象化认知和感性化书写,家国意识与情感旨归在历史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契合中油然而生。

微信图片_20230218205502.jpg

构筑多线叙事

研磨成长弧光

与其他年代剧不同的是,《我们的日子》选取后辈视角来追忆父辈生活的点滴,多线并行揭示人物的成长历程和社会关系。在家庭伦理的视角下,故事以三家生子徐徐展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真实鲜活的家庭面貌与社会图谱得以呈现,戏剧化、融合性、多维度地描绘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与友情。纵横交错、明暗交织的多线叙事策略串联起不同家庭的闲话琐事,涌现时代浪潮下个体的思维差异与价值分歧,于纠葛与矛盾中敏锐洞察、审视叙写个体人物的情感转向。每每关键情节处,后辈视角的评述、间离的戏剧手法,都增添了叙事的新鲜感和活跃度。

在类型化叙事方式基础上,剧作充盈着年轻一代的青春热忱与成长苦恼,也不乏老一辈对家庭的责任与情义的感悟。讲求格调的刘淑霞与刚正不阿的王宪平、口直心快的傅莹与细腻文艺的东方玉树,人物极富反差感的性格特质,较好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诗意化、立体感与饱满性的人物形象,成功促发荧屏与现实的互动。剧作用心研磨个体人物的“成长弧光”,通过“故事层”深入至“心理层”的视角转向,搭建了观众体验人物成长历程的语境与通道。审视剧中人物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的心路历程,无论是傅莹得知真相后尽力弥补自己的过失,还是叛逆的王宪安在犯错后选择悔过自新,都传达出人物从懵懂走向成熟的积极转变,为观众搭建了情感宣泄、投射自我、互动对话的心理空间,既具备共性的审美意蕴与艺术价值,又散发着独有的时代特点与现实指向。

微信图片_20230218205621.jpg

书写百姓故事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我们的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涵容开放、丰富多维的美学体系,以温馨浪漫的艺术风格,积极回应着年代剧审美性、典型性与艺术性的创作要求,审美化地呈现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

剧作以书写百姓故事、人民史诗作为逻辑起点,选择以个体为中心、家庭为半径,深入历史肌理、坚守“人民立场”的本源,选取平凡的工人群体作为表现主体,充分发挥时代记忆与人心、人性、人情的互联共构,在日常生活的白描纪实中讲述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至善心意、甘愿奉献的至真情义、相守为伴的至爱深情,凝练出醇厚的艺术质感与审美体验,映射时代风尚与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审美志趣与审美关切。

人民美学的文艺创作,不仅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更要引领精神力量与社会价值。《我们的日子》将四个平凡家庭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观念与大时代的社会变革相结合,明德引领风尚,两代人始终对美好生活抱有美好憧憬,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凝心聚力,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传达出爱家庭、爱国家的坚定信念和质朴情怀。《我们的日子》深度融合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精神与浪漫主义的诗意表达,以“我们”为名,通过独具中华美学精神的叙事话语创新表达,共同激荡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理积淀,唤起植根于亿万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透析生活本真中的家国之情与民族之怀,焕发强烈的艺术感召和情感体验,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共筑温情记忆。

微信图片_20230218205711.jpg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