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展映大厅,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居然带着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一家七八口人来到影视周会场“追星”,没想到他们自己成了纪录片展映会场的“明星”。
因为平时就是《向前一步》节目的忠实“粉丝”,来自通州的丁大爷听说当天上午有栏目制片人现场讲解节目背后的故事,特别高兴,全家人一大早就来到了中华世纪坛“追星”。
“贴近百姓,帮助解决问题,我们一家都喜欢这个节目,喜欢那里面的主持人,我们一定要看个活蹦乱跳的真人。”丁大爷说着,指着一家老小说:“他们跟我一样都是追星族。这不,为了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今天请了假回来,一块来了。”
丁大爷还有个小心思:“我就想找记者问问,北京发展这么快,我们心里高兴,可是有个问题,过去街坊胡同里那些情感存放到那里去?”
丁大爷在西城一个胡同大杂院里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小时候的大杂院打陀螺,掏鸟窝,弹琉璃蛋,用烟盒纸叠飞机纸牌,玩起来父母拉不回家。丁大爷说,那时候人情味道浓,要是自己肚子饿了渴了,看见邻居谁家有人做好了饭,坐下就吃,吃完一抹嘴,再出去跟小伙伴继续玩。说句谢谢会挨叔叔大爷的骂,那是把他们当成外人。自己父母三天不回家,也饿不着肚子。
“现在都住进楼房,大门一关,谁也不认识,怪不是味儿的。”丁大爷有些遗憾。“只能从一些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里找到儿时的感觉。可是,我捣鼓智能手机和电脑不在行,儿女上班不在家,想看一部片子,不是简单的事儿。”
丁大爷说,为了教育孩子,让他们记住父辈的生活,他带着两个孩子满北京看胡同。好多胡同变了,没有了胡同烟火气息。大杂院变成了饭馆、旅店,还有的装潢考究,确是铁将军把门,生人熟人都进不去。
他说,后来从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里找到感觉。记得有一期是“北京最美街巷”,讲的是通州有个“博物馆”胡同,带有年代感的那些老物件,像老式收音机、粮票、鞋楦儿……安装在胡同的青砖墙上的柜里,成了独特风景线。让人感到,虽然城市发展很快,但承载记忆的部分仍有地方存放,觉得温暖。
丁大爷说,“这样的地方太少了,不能让北京的老人孩子都涌到通州那里去看,那不成了庙会了,人乌央乌央的,也不安全哪”。这次丁大爷来,他想让《向前一步》的制作团队也做一期留住老北京胡同的节目,帮他们这些父母们向全社会呼吁,留住胡同,留住老北京的文化,留住儿时的记忆。
其实,丁大爷不知道,市政府最近发文,要求各区县保护胡同,保护胡同文化,不得随意拆迁。
“有政府红头文件保护,那就稳妥安全了。”丁大爷说。
工作人员对这样的纪录片粉丝格外照顾,专门抽调一位工作人员为丁大爷一家介绍纪录片。给他们推荐了很多国内外纪录片名导拍摄的作品:《北平以北》、《剃头匠》、《北京记忆》等,还有新拍的讲述新中国70周年国庆阅兵故事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盛典》等,丁大爷看的激动,看了还要再看。得知影像周期间还有多部纪录片展映,表示过几天还会来,专门看推荐的片子。
一边的小丁说:“把名导们拍摄的北京生活纪录片光盘买一些,或者电脑上播放一些,放给家人看。那里面装满儿时的梦想和快乐,和现在美好的生活对比,能找到更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