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用口述历史记录重大历史时刻
2020-09-23
分享:
 

2020年9月19日下午,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第三场 “用口述历史记录重大历史时刻”主题培训在中华世纪坛发布厅举行。

本次培训邀请到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为大家进行经验分享。他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口述历史的概念和作用。并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科学家”代表人物——以病毒学家顾方舟先生等为例,在现场讲解了“中国记忆中心”口述历史的规范流程和基本方法。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

什么是口述史?

田苗分享到,口述史是一个学科概念,属于历史学。它既是一种史料的类型,又是一种获取史料的方法。“口述史料”如文字、声音或与活动事件密切相关的影像,在双方交流过程中所记录下来的经过历史考究的内容,都可转化成和考古发掘的文物文献相平行的另一种文献类型,这种文献类型叫做口述史料,也叫做口述文献。

其实,我们现在阅读的大量纸本文献都可称之为口述文本。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用口头信息进行知识的传播与代际的传承。我们通过语言传达的知识和信息应该远大于通过以纸本形式所传达的内容。

口述史的几个特点

口述历史是从人的记忆出发的,它可以做到更关注个体本身。

口述历史辅助填补笔述史的空白,为之留下更多可探寻历史真相的注脚。

口述文学与口述传统是对集体记忆的语义化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个体版本。

口述史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视觉的;它可以是理智的,也可以是情感的。据此,口述史料也特别有利于在影视作品中得以使用和展现。

为什么要做口述史?

我们在做口述史时主要是在做这两件事。第一件事,补全笔述史料空白;第二件事,改变和丰富记忆史的视角,记录和传承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更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位老人的离世,一座图书馆的崩塌。当我们看到一位老人走了以后才发觉,还有那么多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但是对方知道。我们也许距离答案很近,但还是有可能再也没机会去了解。

据此,我鼓励在座的各位可以先从自己家开始,从身边的老人开始,这些记忆就像沙子,不抓住或许就没了。为了减少这种遗憾的发生,为了自家历史、中华文化、世界文明得以最完善的传承,推荐大家从今天开始,做自己文化记录者和传承者。

做好口述史难点和解决方式

作为口述史来讲,我们要很严格区分哪些信息是口述对象(受访者)的亲身经历,而哪些信息是他间接了解到的。我们把他亲身经历过的信息称为真的记忆,而把他听来的、看来的、学来的记忆通常称为知识。

做口述史会经历不同的挑战,我们通往历史的真实有着重重的阻碍,这些阻碍包括:

第一层,受访者在还原情景时,他的观察和认知的局限。

第二层,受访者对情景记忆的过度自传化,有时甚至偏离事实本身的情况。同时,应注意区分受访者对情景记忆的陈述是天然的输出过程还是后天刻意的记忆存储的过程,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

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要做好准备,想清楚自己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去接近对方,不同身份所获得的信息结果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访问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包括适当地用刺激的方式、反射的方式、追问的方式,并且给他一些良性的互动,都是有利于获得更真实、更完整的口述者的记忆的方法。当然,不同目标对象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