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40多岁的杨先生来到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他说:“我是来寻找一部纪录片的,具体名字我记不起来了,因为偶尔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次片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子中的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就像天空一颗明亮的星”。
杨先生说:“我最早看到一双晶莹透亮充满希冀的眼睛是那个小女孩儿。”杨先生说的那个女孩儿叫苏明娟,那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早年拍摄的一副摄影作品,就是这双眼睛,中国有了“希望工程”,万千个像苏明娟那样的贫困山区的孩子走进校园,读书成才。
他今天来到影像周,是来找一部纪录片。他偶尔在电视上扫过,一直没有看到全片。那是一部反映大山深处的扶贫支教故事 。“真实而又感人。尽管拍摄地点是贫困山区,反映的是贫穷,而影片透漏出来的是希望,尤其是支教老师那双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澈见底,晶莹透亮,纯洁无瑕,让人一眼忘不掉,在脑海的宇宙高悬,熠熠生辉。”
最终在影像周上他找到了这部纪录片---《希望树》。片子里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那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不过,杨先生说,他更喜欢支教老师刘寅的那双眼睛,一样晶莹透亮充满爱的气息。“他给孩子的不光是知识,更是给孩子们人生的希望和未来。”
杨先生从此喜欢上纪录片。他对纪录片的喜好也很执着,近乎有些偏执。他只喜欢来自贫困山区的故事,无论是新疆西藏,或是云南贵州。从此后,他开始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自己出资帮助一个孩子上学。参加公益组织,为贫困山区的捐衣捐物。
杨先生要找的《希望树》,不在本届影像周展映范围。杨先生听后有点遗憾。不过,他很快被其他的扶贫纪录片吸引过去。他指着即将展映的纪录片宣传海报《我的扶贫年》说:“今天来的值,我又看了一部好作品”。
杨先生是个儒雅而又善良的中年男人。他的儒雅和善良绝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迸发,犹如爆发的火山,炙热、纯净、奔放,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有溢出,这就是人们说的他自带磁场,而强大的磁场感动每一个和他亲近的人。
工作人员帮忙找到了《希望树》光盘,赠给了杨先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让他失望。
工作人员发现,杨先生也有一双晶莹透亮的眼睛,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用微弱的光照亮自己,辉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