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第三场学术论坛“纪录片的‘网感’与‘年轻态’及文化嬗变”,在中华世纪坛B1发布厅举行。这次论坛邀请了近年来深耕“年轻态”类型的业界专家,他们用自己的创作经验和长期的制作管理经验,讲述多年来的心得体会,迫切感受到当前纪录片在创作上需要更具“网感”、更适应时代感召。
《如果国宝会说话》《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纪录片在网络上的走红成为近年来纪录片行业的热点话题。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讲述才能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而年轻人追捧纪录片这一现象背后,又在发生着哪些深层次教育和代际社会的文化变迁?
朱贤亮:B站创作专属于年轻人的纪录片
B站从去年年底的月活用户1.28亿,到今年上半年财务月报里最新数据的1.72亿用户量,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几。但是平均用户年龄始终维持在21岁左右。
作为年轻人的平台,B站纪录片为服务年轻人持续发力。
朱贤亮用B站相关数据做了生动描述:“去年年初在B站看纪录片的用户大概是3000万,到了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6500万,增加了1倍多,所以我们说要在B站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纪录片,‘更多’二字我们正在努力,正在慢慢实现。怎么创作‘年轻态’的纪录片?特别是我们自己的纪录片,我们有三条要求:1.他的气质必须是年轻人,不管什么类型的内容;2.它是多元的,多种表现手法,我们的纪录片涵盖了美食、探险、科技、自然10多种内容;3.求新求变,要有变化,也要有新意。”
张伟:年轻态的三“新”化
张伟系统探讨了优酷对“年轻态”的解读和实践,概括起来就是“三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一、内容创新。内容的年轻化需要注重题材是不是在不断地适应年轻人的关注点,创作的语态是不是能够面向年轻的90后、00后的语态,片子的主题能否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所想所思,能够引领年轻人的思想。
二、技术创新。2020年是5G商用元年,以后5G发展会越来越快。当下通过5G互动创新,已经远远超出了半个小时的纪录片的承载量,甚至超出了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的承载量。我们亟须通过对纪录片的更新迭代,例如创新呈现形式等,来满足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收度和他们的消费需求。
三、模式创新。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他们出生开始,他们从娱乐到消费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全部完成。未来的纪录片更需要像社区那样帮助年轻人实现所有在互联网上需要的互动,进行一种模式的创新。
宁玉琪:年轻态的作品创造新语境
宁玉琪则感觉生产有“网感”的内容和生产年轻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其实是想创造一种语态,在一个合适的选题下,在一个合理的语态下表达我们的主题,最终能够通过对话的方式去让大家开口。
他以《中国医生》为例,谈到了爱奇艺如何推翻了以往综艺很多、剧很多的刻板印象,并成功在中国纪录片市场出圈。他还谈到纪录片遇到网络生态早已演变出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是通过流量变现,不只是品牌的收入,也有会员的收入。当我们能直接从C端,不管是通过会员,还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去实现回收,我们就需要考虑我们生产的内容能不能在市场上真正地得到回报,带动更多的创作者或者是制作公司生产这一类内容。”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它是一个快速的,是一个多元的,是一个互动的,‘年轻态’是我们的本质。”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这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