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新中国纪录片发展解读——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与发展现状”培训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本次培训特邀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樊启鹏主讲,他从行业发展的大数据出发,分析了新中国纪录片70年的发展历史,并着重梳理了行业近十年的产业化进程,利用3个关键字探究了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用7个历史节点,梳理70年新中国纪录片发展脉络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纪录片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型,形成了多种产业主体分工明确、协作互补的产业格局。樊启鹏老师总结到:“新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是渐进式、周期性的,差不多每十年出现一次较大的变革。”他认为影响新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政治和技术变革是主导力量,国际合作、社会审美以及市场影响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他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58年电视的诞生、1978年改革开放等7个维度,为这70年的发展梳理了脉络。
用2个维度,解读10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
樊启鹏老师从数据和年度特征两个维度,梳理近十年国产纪录片产业化进程。纪录片产业投入,从2009年的4亿规模增长到2018年的46.02亿元,10年间增长10倍有余。随后,他对近10年发展的年度关键词进行了概括。2011年是产业元年,2012年是品牌元年,2013年是平台年,2014年是上星年,2015年是流媒体井喷年,2016年是国际传播年,2017年是院线爆发,2018年是新时代。
用3个关键词,探究产业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一:媒体融合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媒介融合进一步加深,新媒体正在重塑纪录片行业,在整个产业格局中变得举足轻重。以新媒体纪录片生产体量为例,它在近两年连续实现两连跳,先后超过了国有机构和民营公司,跃至第二位。对此,樊启鹏老师表示,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也在不断探索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品牌化IP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品牌逐渐成为纪录片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纪录片在品牌的创建、内容生产、持续性、深度开发等方面都进入了越来越成熟与规范的阶段。
关键词三:人才流动加速。樊启鹏老师从纪实行业人才短缺、流动性大、跨行业人才多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人才养成计划。该计划在市场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初见成效。
在持续两个小时的培训中,现场150名来自纪实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学员对新时期纪实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樊启鹏老师积极互动。不少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纷纷表示:在樊启鹏老师的讲解下,中国纪录片70年的发展轨迹更加清晰,当下纪录片产业面临的转型困局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