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文艺精品|《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聆听首都脉动 融通中外情缘
2023-03-20
分享:
 

由北京市广电局组织评选出的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维度,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十位国际友人、外籍专家作为讲述者,从外国友人的视角与语境出发解读首都发展,依托其亲身体验与个人感悟,展现京华大地的文化厚度、社会温度、发展进度,以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的内容表达构建起传播京味文化的国际框架,立足首善标准打造面向国际的精品力作。

生动打造“第三只眼”

用国际视线透视首都发展

《意想不到的北京》系列作品紧抓“外国人眼中的新北京”为题眼,以个人视角实现国际表达,找寻视听影像在对外传播中的创新符码。相比第一季通过外国青年群体作为“体验官”探寻首都的出发点,《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有力沉淀内容深度,寻求创新角度,在嘉宾选择上向专家、学者倾斜。他们之中既有用声音记录北京变迁的艺术家秦思源、通过观鸟探析首都生态环境改善的生物保护专家唐瑞、体会中国新农村发展的有机企业创始人二山,也有用脚步丈量中轴线的建筑师皮埃尔、通过化学课堂点亮孩子科学梦的戴伟教授等,在他们对北京隽永的热爱、自身与首都紧密交织的人生故事中擦亮首都在生态、文化、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锋芒,用一个个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鲜明感的故事见证首都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第三只眼”的视角实现对首都社会文化风貌的编码、译码,构筑起一个真实、全面、立体且“意想不到”的北京。

深度沉浸城市深处

扎根民间以共情寻求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在内容表达中把握好不同文明、不同地域间人民的情感共鸣,是做好国际视听传播的重要方法论。《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以细致入微的切入角度、生活化的叙事手法下沉到每一个真实可触的人物经历中,以“民间外交”的主题根植群众土壤,寻求人类价值的共通性,讲述“人”的生动故事,关注“人”的共同命运,联结“人”的共通情感。作为一流国际学校北京京西学校的创始人,嘉宾柯马凯将全家六代人在中国生活一个世纪、整个家族为理想与追求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的经历娓娓道来。在家族理念的传承与对中国不渝情怀的延续中,柯马凯本人数年如一日地耕耘教育事业,与中国人民共融共契,并在镜头前留下“我将用一生爱中国”的肺腑誓言;在中国生活近50年的美国友人高天瑞则被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队伍所吸引,怀揣着“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的想法,如愿成为了一名西城“洋大妈”。在这段趣味、新奇的经历中,他不仅收获了珍贵的跨国友谊,更从外国友人的视角见证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串联大小屏突破媒介限制

巧用互动实现跨时空交流

在体现国际性、提升传播力的巧思尝试上,《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从呈现媒介入手,创新发起“环球跨国连麦”环节,除了跟踪式记录主要人物的生活动态,同时策划外国友人们在节目中与现居世界各地的家人、朋友开启视频连线,促使大小屏同端共振,在云上连接中外情谊,再度深化国际传播的主线命题。节目中,因音乐与中国结缘的美国音乐人马克·力文在与小朋友们交流音乐时,接通了来自远在美国加州的儿子的视频电话,带动儿子和小朋友们在屏幕内外共同合唱歌曲,在袅袅歌声中实现“天涯共此时”的诗意情境;研究中国汉语言、热爱京味文化的学者莫大伟则在节目中与曾经在中国共事的好友著名主持人大山用电脑进行连线,两人共同回忆青年时期在北京留下的足迹与故事,感叹首都多年来的磅礴变迁,大山也深情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眷恋与对回到中国的期盼。一张小小的屏幕,最终跨越山川湖海,飞过万里层云,将中国与海外两地心与心的距离徐徐拉近。

鉴往知来,内外融通,方可行稳致远。《意想不到的北京》第二季肩负展现京味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表达使命,有力探索国际传播视听作品的新形态、新视角、新突破,不仅紧跟首都发展步伐,同时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价值,推动北京故事和中国精神以更国际化的内容呈现、更触达心灵的叙事情感走向世界舞台,在对外交流的作品集群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