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季度,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评选,确定北京文艺广播的广播剧《归雁》为创新创优广播节目。该作品以北京冬奥会主题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一个冰球少年的成长历程,通过“父辈”与“子辈”之间“不破不立”的冰球运动精神的代际传承,展现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的爱国热情和拼搏超越的精神,也记录了北京冰雪事业的飞速发展。
《归雁》秉持原创思维与精品意识,取材真实,融合多位中国冰球运动员的故事原型,鲜活地刻画出冰球少年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传递了奋斗与热爱的正向价值观,导向积极。在叙事方面,逻辑清晰,在短小精悍的三集内容中让一个勇于拼搏的冰球少年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刻画一个冰球家庭的十年,折射出北京冰雪事业从参与到崛起的飞速发展,《归雁》以虚构来托举真实,从小视角切入,呈现大时代魅力,用小事件放大民众情感共鸣,让听众在感动、深思中积蓄对祖国的深切敬爱与澎湃热情。
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盛事,北京冬奥会承载着彰显国家冰雪竞技水平的梦想,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一起向未来”的愿景里,展现着国人面对困境的坚强姿态,指明战胜挑战的成功之道,承载亿万梦想,奔往美好明天。《归雁》以新意表达勾连起冰雪运动与中国梦,以清晰的故事线索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用一个冰球运动员在10年里成长、发展的多个阶段串联起整个故事:从国内培养兴趣阶段到国外求学精进阶段,之后竞赛遭遇失利阶段到归国突破取胜阶段,通过冰球少年的成长变化传递中国冰雪运动员高涨的体育热情,突出运动健儿突破自我、直面挑战的优秀品质,极具感染力。
在结构上,作品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开篇用主人公9岁参加北美少儿冰球联赛并夺冠作为背景铺垫,自然地与后续出国求学打球经历进行衔接,起到“情境建立”的作用。结尾以主人公克服“心魔”加入国家队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巧妙收口,使得听众在耳朵的聆听、心灵的想象中充分体会到作品意境。冰层破裂、扩张、凝结的特性象征着冰球少年的成长,“冰”作为一种隐喻在剧中反复出现,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后达到高潮。所谓“不破不立”,正是剧中诠释的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冰层的每一次破裂,是为了再度凝结,勇往直前,终将梦圆。
《归雁》在内容构思之外立足声音创作,以声画魂,构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在一个事件片段里,通过多组声音元素的综合运用将听众情绪充分带动起来,巧妙替代解说,高度完成了声音渲染剧情,深度参与故事叙述、表现人物内心独白、转场的作用。在第三集中,主人公南雁西决定回国打球,与父亲来到儿时户外冰场,回忆中国冰球的前尘往事,寻找信念和勇气的根源。飞机声、什刹海冰场里的风声、脚踏声、冰面敲击声与人物语言融为一体,完美的还原生活场景,强化故事空间感与画面感。在父亲的讲述中,十年间中国冰球事业迅猛发展,剧中通过演员对声音高低、语速快慢以及声音造型的处理变化,辅以不同情绪的音乐段落,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慷慨奋进,时而轻松愉悦,时而婉转深情,层层渲染铺垫,将主人公瓶颈期的迷茫失意、战胜劲敌的信念决心、对祖国发展的骄傲感慨与深切的思乡之情等多种复杂的情绪展现出来,与人物心境完美贴合,使人物形象极具层次感,剧情更加具有冲击力与吸引力。
作品以扎实的艺术感染力打动听众的心,在声音的处理上,利用人类的听觉神经和听觉经验,突破具体形象存在的一定限制,用声音在真实与戏剧间自由切换。由于广播剧只有听觉手段,其中很多动作无法表现出来,《归雁》通过让听众“听”到动作,从而让听众达到悦耳、愉心的双重艺术享受。如剧中父亲为奖励南雁西买了根糖葫芦,随后雁西咬碎冰糖的声音以及妈妈为了管束雁西抢夺了其零食发出的声响,皆是通过拟声音效以及演员对自己声音远近、气息、语速的调度来为受众传送“画面”,调动听众的想象思维,加强作品的戏剧属性。除此之外,剧中国内外的冰球比赛与训练现场音效、什刹海等户外冰场的音效,均采用实景采录与声音资料结合的方式,力图强化真实感,使作品更符合听觉审美习惯。动听的原创主题曲《冰雪星芒》也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格。歌曲情绪饱满令人振奋,MV画面制作精美,达到了和剧情的完美契合,有力烘托出冰雪运动健儿的艺术形象。
《归雁》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积极的力量照见现实生活,找到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时空联系,用专业的声音塑造,让故事“活”起来,再现了体育健儿成长的难忘岁月,唱响了中国冰雪事业的“青春之歌”。作品用饱含力量的声音,传递冰雪运动员永不褪色、为国奋战的冬奥精神,在这座“双奥之城”的大地上,也呈现出更开放、更自信的新时代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