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老百姓如何守护好“钱袋子”。帮助消费者主动识别金融消费陷阱、提升金融消费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职责。北京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以传播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民金融素养为宗旨的金融宣教节目《蜜蜂计划》开播一年多以来,不断创新形式、扩大主题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传播效果,逐渐成为首都广电的王牌金融栏目。
金融宣教主题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既保证主题的新颖丰富,又拓展节目的深度,考验着主创团队的制作功底。无论是防范非法集资、消保专项宣传、金融知识普及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还是财富规划与管理等领域,都是《蜜蜂计划》选题的重点。栏目将内容为王的理念根植于心,以节目形式创新为依托,发挥金融服务品牌优势,从百姓日常生活出发,把金融知识送入“双奥之城”的千家万户。
将演播室搬进社区是《蜜蜂计划》的亮点和特色。节目把舞台和课堂搭在百姓身边,讲百姓身边的故事,针对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行投资者教育,传播科学理性的投资观念,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蜜蜂计划》将“社区录制”作为常态化节目风格,倾听居民心声,回应百姓关切。这样的录制方式打破了节目与居民之间的界限,让群众有了更多面对面的提问交流机会,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切实提升金融宣教效果。栏目持续做好防范非法集资等要点宣传,走进北京市各个社区,通过典型案例提示社区群众警惕投资养老公寓的套路,帮助老年人守住养老钱,形成了良好的防非处非知识学习氛围,以灵活新颖的形式落实宣传精神。从夏日三伏到冬日三九,《蜜蜂计划》的外景录制从未中断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节目举办线下活动70多场,覆盖社区的总居民人数超过200万人,将金融消保的种子播撒在京华大地。
金融宣教社区行
财经频道《蜜蜂计划》自开播以来,除了设置专题片、相声、小品、权威发布、专家解读等环节,还创新运用了跟拍式记录、多屏互动模式,特别是通过纪录短片、情景剧等新形式,聚焦金融消费者在使用金融产品、消费、理财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构建多维度、多场景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通过一个个生动通俗的小品、饱满的情景演绎还原出金融消费中消费者遇到的各种困境,将全民反诈宣传贯穿其中,帮助受众识破“网恋”“砍价”等金融消费骗局,真正让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蜜蜂计划》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融入财经节目,让相对缺乏画面感的财经节目变得生动可感,凸显画面意识。节目创新财经栏目宣传形式,让文艺新风扑面,清新而通俗,曲高且和众。栏目坚持“高站位”与“接地气”相统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播金融知识;坚持“故事性”与“理论性”融合,以文艺节目展示消保案例,结合权威公安专家的现场说法,传递正确理财观念,实现金融消费者教育方式的创新。
“离金融诈骗远一点,靠平安幸福近一点”。为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是财经媒体的职责所在。《蜜蜂计划》致力于帮助观众识破社会上的种种套路。与其面对问题时追悔莫及、事后维权,不如事前防范,看破这些营销套路,让公众在金融消费场景中三思而后行,做出正确选择。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到防范意识不强的老年群体;从科学理性投资,到依法理性维权;从防范银行卡被盗刷的正确姿势,到谨防购买保险后容易遇到的三类骗局,这些都成为节目的重点关照内容。例如在今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蜜蜂计划》从权利、责任、提示风险这三个维度对首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诠释,借助典型案例帮助观众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节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展现首都金融监管的为民初心,担当好金融宣教的重任,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有风险防范意识和理财金融知识的“金融宣传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助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融媒体时代,“互动性”与“传播性”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蜜蜂计划》以高频次“现场互动”、多渠道“网络直播”、短平快“视频推流”组成媒体矩阵,有效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栏目组顺应融媒时代的碎片化传播趋势,剪辑短视频发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节目的新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在北京时间、抖音、快手、腾讯视频累计播放9000万次以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蜜蜂计划》在金融消费者心中构筑一道金融防火墙,以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节目创作的初心和使命,以媒体力量维护首都地区良好的金融消费生态环境,彰显首都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