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 |《诗话冬奥》:文化作引,诗韵留香
2022-04-18
分享:
 

诗词之美,流芳千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是历尽千年歌咏不息的文化载体,以其凝练、深情、隽永的形态绵延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冬奥会上,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光轮回配合诗词俗语惊艳了世界,用“中国式浪漫”为冬奥描摹出点睛一笔。2月21日起,北京体育广播推出冬奥专题节目《诗话冬奥》系列短视频,突破声音限制,通过视频转化传播方式,让诗词文化“可听”“可视”“可感”。节目以文化作引,用诗韵留香,围绕“当诗文遇见冬奥”的立意,通过漫谈形式解读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精彩亮点,将文化之美、冬奥之美娓娓道来。

一桌两椅,窗门几扇。《诗话冬奥》并未将录制场域复杂化,或用炫目的灯光、精致的场景进行装点,而是选择在简洁、古典的环境中由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畅聊诗词,颇有几分“长谈漫漫,诗卷翻遍”的意趣。节目开创性地采用雅集茶叙这一传统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形式,以嘉宾围坐聊天的方式共同研讨解读冬奥会中的诗歌元素、文化背景或动人故事,辅之以朗诵、诗词动画、古画资料等表现样态,一改以往文化类节目“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和传统诗词“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以篇幅精简、内容凝练的呈现降低了诗词类节目的观看门槛。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观者并未被隔离在节目之外,反而在这一促膝相谈的布局中平添几分亲切感。

诗词是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宝藏,而冬奥则是感知世界发展的一座桥梁。《诗话冬奥》紧抓两者碰撞下的耀眼火花,追求古与今的交融,实现了文化的“跨代”呈现。在开幕式点火之前,篆刻着世界各国国名的巨大雪花漫天飞舞,徐徐落下,节目以诗仙李白的名作《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落轩辕台”回答出了这一画面背后的设计巧思。千百年前,诗仙李白用浪漫瑰奇的想象力以如椽巨笔写下轩辕台的苍茫雪景,一千三百年后,这首诗句中的景象被北京冬奥会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同时点燃了国人心中迎接冰雪盛典的激情。《诗话冬奥》将诗词放置在古今两种情境下解读,让传统诗句绽放出别样的色彩。


文化作引,诗韵留香1


赛场之上,冬奥运动员们个个意气风发,以破冰逐梦、驭雪而驰之姿留下了众多让人难忘的精彩瞬间,他们也收获了无数颂赞与褒扬。在对运动员的各类赞美之词中,古诗与成语的出现不免让人眼前一亮。《诗话冬奥》盘点冬奥会中诗句与运动员之间的别样搭配,以诗词赞美冬奥运动员,于冰雪中激扬中华魅力。节目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谷爱凌的亮眼表现,并从该诗作者杜甫创作时的心境出发,解析了这首诗与谷爱凌之间的种种呼应。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1620转体的女性运动员,谷爱凌不仅做到了在竞技体育之路上勇攀高峰,更超越了自己内心的高峰。《诗话冬奥》不但用古典诗句恰到好处地赞扬了冬奥运动员,更从这些经典作品中解读出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的文明力量。


文化作引,诗韵留香2


开幕式上,璀璨夺目的迎客松焰火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开放、包容。闭幕式中,灯光闪烁下的折柳图案又传递出我们的惜别之情。从冬奥会的第一秒至最后一刻,中国用丰厚的文化意蕴贯穿这场冰雪盛会的始终,这些充溢着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种种意象不仅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也不断唤起着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诗话冬奥》以冬奥为契机,传诵经典弘扬诗词美学,用浓厚的传统底蕴培育文化自信。

从对迎客松“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到赋予折柳“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含义,节目用不同角度的分析追溯了根植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诗性表达。《诗话冬奥》并未浅层地停留在诗词介绍讲解的角度,而是从冬奥会中的各类诗词出发,鼓励大众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我们对于经典作品的兴趣与理解。正如节目中的嘉宾——国学专家辛晓娟所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有这么多伟大的诗篇,又拥有广阔的民众基础,我想古诗词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体育里,在人生中每一个抒情的欲望里面,它永远都在,它就在这里。”《诗话冬奥》巧妙地以冬奥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国家文化力量的传播与民族自信的提升。


文化作引,诗韵留香3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熠熠发光的瑰宝,正所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歌赋是我们千年文明与智慧凝结而成的珍贵成果,而当诗词在冬奥会中屡屡再现,这一文化也延伸出更多意义。《诗话冬奥》另辟蹊径,从古典诗词着眼冬奥,不仅创新性地以别样视角解析冬奥盛会,更深情展望了传统文化的未来。当诗文遇上冬奥,很美很中国。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