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开幕之日,冬奥题材纪录片《盛会》在北京冬奥纪实频道首播。该片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Discovery联合制作,以幕后视角聚焦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3年跟踪拍摄,深入展示了张艺谋导演和他的团队历时1000天的创作之路,完整呈现了开幕式每个精彩瞬间的实现过程。作为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该片一经播出反响热烈,为人们了解冬奥会、了解今日中国拓宽了视野、打开了窗口。
一、零距离记录 解读盛会背后的匠心与付出
立春之日,冬奥之始。早春时节、历时14年之后,中国再次为世界奉上了一场惊艳四座、美轮美奂的奥运会开幕盛典。从24节气倒计时短片到舞蹈《立春》,从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到圣洁空灵的雪花,开幕式的每个细节都诉说着中国自信,牵动着世界目光。纪录片《盛会》将视线对准这些细节的背后,为世人揭秘了每个想法、创意从诞生到落地的实践过程。其中,既有鸟巢12000平方米LED地屏呈现冰面效果的攻坚历程,也有微火燃炬的理念解析;既有烟花表演的创意和测试展示,也有合唱、广场舞等表演环节不断调试、完善的幕后故事……纪录片通过深入一线的扎实跟拍,一一记录了开幕式每个环节、每个装置、每个道具、每项表演反复推敲、不断试错、最终成型的过程,用真实、鲜活的场景构建了整部作品的表达,让观众在回味开幕式精彩的同时,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幕后工作的科学、严谨、艰辛,从而更加理解这场“简约而不简单”的盛会背后蕴含的初心与匠心。
二、多视角观察 讲述幕后英雄的感悟与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冬奥会承载着中国人的强国梦、家国梦,这场“家门口”的盛会不仅凝结着时代的荣耀,也凝结着每个个体的感悟与追求。《盛会》在呈现开幕式背后细节的同时,以团队中的人物为叙事落点,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或焦虑、或喜悦的创作状态,使讲述更为生动、具体。总导演张艺谋精益求精于每个细节,小到奥运五环中一颗螺丝钉的重量,细到雪花台上一片雪花的形状和弧度,大到点火方式传递的理念愿景,他的苛刻、自信、得意透过镜头扑面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专业、敬业、乐业、勤业的工作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为了更安全、更精准地使创意落地,导演团队的各个部门也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地努力着,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为了完美呈现烟花的“迎客松”图景,反复地进行测试和试验;仪式装置组充分结合航天工程经验,在保证火炬台强度、刚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以艺术品的要求来设计制作,实现了工程与艺术的创新融合;为了呈现每一片“雪花”的晶莹剔透,视效团队运用了数字化可视化编程手段,呈现出唯美、浪漫的绽放感……纪录片以“观察者”的身份隐匿在会场、排练场、试验基地等地,用最少的解说词和编辑手段,原生态地展现导演团队讨论、商议、碰撞的场景,让每个个体传递出信息、故事和价值。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纪录片在片尾部分请主创们走到台前,面对面讲述三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使一个个“幕后英雄”以真实、有趣、温情的方式跃然屏幕,他们的喜怒哀乐与这场“盛会”紧密相连,与国家向上向前的步伐紧密相连,流露出隽永的回味。
三、跨文化表达 展现携手未来的希冀与愿景
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22年的冬奥会,14年间,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本次冬奥会的开幕式,无疑是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契机。《盛会》专注的幕后故事,正是对开幕式内涵、寓意的一次深度释义。如纪录片中,张艺谋导演更清晰、全面地解释了“微火”的概念——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灵动的小火苗,清晰阐明了低碳环保的理念,这既是本届冬奥会的主张,也是当下中国用行动点亮的“绿色未来”。片子还对《致敬人民》这一行为展示进行了更深入的介绍,不同高校、国籍的年轻人手牵手前行,一方面实践着“天下一家”的美好希冀,另一方面以行走的方式致敬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呼唤大家携手走出困境、走向明天的希望,用简约、易懂的美学方式表现出人类共同的爱与情感。雪花台的设计则根植于诗人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朵朵雪花汇聚在一起,演绎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来”的愿景。除了面向国内观众,《盛会》还面向海外市场播出,其对开幕式幕后故事的探究和挖掘,无疑在精彩的节目之外,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进一步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地域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桥梁,也为2022年镌刻了珍贵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