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为向广大青少年传递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捷报,科普航天科学知识,卡酷少儿频道《七色光》精心策划“中国航天探测器着陆火星”特别节目《火星穿越漫游记》。
系列节目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为背景,以原创动漫情景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突出趣味科普的节目特色,全面科普航天知识,创新化打造少儿专属的知识科普课堂。截至6月10日,节目共播出3期。首期节目CSM索福瑞全国34城P4-14岁核心受众收视份额达4.54%,位列省级卫视第二,传播效果突出,引发观众热议。
《火星穿越漫游记》突出专业、趣味、沉浸和互动四个关键词,在主题立意、节目设置、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为其他少儿科普类节目提供制作范本。
一、专业性:紧贴时事热点全面科普航天知识
为第一时间抢占注意力资源,特别节目制作同样追求时效性。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紧跟“天问一号”着陆成功的社会热点,策划前置,反应迅速,及时调整播出安排,于5月18日起播出“中国航天探测器着陆火星”特别节目《火星穿越漫游记》,及时抢占舆论先机,彰显策划能力和编排意识。
特别节目由“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引入,在展现小强同学和小安同学的神奇冒险之旅的同时,寓教于乐地科普科普火星“冷知识”有效发挥了电视媒体的教育涵化功能。
首期节目巧借人工智能小安同学的“云搜索”功能,从火星探索的历史切入,结合数字动画和影像资料,趣味讲解了火星探索的必要性,并全面介绍了“天问一号”的基本构造、探测任务、作业流程和重要意义等,展现中国曲折而丰富的航天事业探索历程。节目坚持受众思维,在保证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将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提炼、重构,以少儿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传播,有利于开拓儿童视野,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探索求知的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
二、趣味性:节目设置丰富故事情节充满悬念
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少年儿童,不仅需要以儿童为本,更需要在人物设定、故事架构和情节设置上多下功夫,以儿童审美进行节目设置,以儿童语态开展故事讲述。为此,《火星穿越漫游记》坚持故事化讲述和人格化叙事,并精心设置多个环节以增强节目对少儿群体的吸引力。
节目中,卡酷少儿频道主持人瘦不了变身热爱航空航天、对宇宙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四年级学生“小强同学”,主持人彩虹姐姐则变身带有“智能手表”“云搜索”“任意门”等功能的“人工智能小安同学”。两位主人公鲜明的性格特点激发了许多奇妙碰撞,年轻化、趣味化的话语方式更进一步拉近了与少儿观众的心理距离,带给观众亲切感。
特别节目以小强同学和小安同学的火星之旅为叙事主线,以旅途过程中的重重阻碍为情节点,以空间顺序为叙事逻辑,围绕“主人公能否顺利返回地球?”这一问题层层铺陈,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节奏流畅。
6月10日播出的节目中,小安启动所有能量帮助小强开启任意门,成功找到星际飞船,但自己却无法和小强一同返回地球,回忆快闪画面与背景音乐精巧配合,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深厚的友谊,戏剧表演富有张力,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能够唤起观众深层次情感共鸣,丰富节目内涵。
三、沉浸式:创新表现形式创意动漫情景还原
《火星穿越漫游记》深入探索科普题材少儿节目的艺术规律和表现特色,积极寻找科普节目与少儿节目的最佳平衡点,打造少儿科普类节目精品。
节目创新采用动漫情景剧的表现方式,打破空间场景限制,在参照专业资料基础上,参考法国艺术家墨比斯的漫画绘画风格,以创意动漫逼真还原奥林匹斯山、阿尔西亚洞穴、乌托邦平原等火星地貌。灵活多变的动漫场景不仅放大了火星地貌的特点,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更能够增强节目风格化特色,提升受众审美体验,艺术性强。同时,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带入主人公视角跟随剧情发展一同探索火星奥秘,学习火星知识,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全方位打造沉浸式体验。
四、互动性:布局融媒平台二次传播增强参与
媒体融合时代,除在节目制作层面增强内容互动性外,还应转变融媒思维,在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广泛布局新媒体平台,吸引用户交流参与,进一步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节目在利用“卡酷少儿”“卡酷七色光”微信公众号进行节目内容的二次传播时,不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新媒体平台传播属性和用户阅读习惯,精心制作长图动漫引入节目内容、科普火星知识和中国航天发展历史,并结合节目内容设置问答投票和互动话题,引导用户答题互动,全面提升交流参与感。
卡酷少儿频道《火星穿越漫游记》将“社会热点”“知识科普”“创意动漫”和“故事叙事”以动漫情景剧的方式深度融合,以专业的制作态度和创新的制作理念打造高品质、有温度、有态度的少儿专属知识课堂。节目不仅是北京广播电视台在少儿节目创新上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中的编排逻辑、策划思路和表现方式更能够为其他少儿节目和知识科普节目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