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回望百年征程 用真实擘画奋进未来
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
“百年·光影党史”主题论坛举行
恰逢建党百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中华民族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一大批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珍贵历史影像作品应运而生,成为2021年国产纪录片的一大突出特征。
2021年10月19日,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百年·光影党史”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活动邀请机构代表、主创人员,分享创作经验,探讨当下重大理论文献片、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策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出席并致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
马黎同志表示,热烈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生动地呈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时代画卷,并充分利用了各种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多元化手段,在创作和传播推广方面都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和突破,贴近当下时代和年轻观众,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多维度、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那些动人心弦的精彩篇章。她指出,探讨纪录片中的百年历程,既是对以往成就的回望,也是一次用纪录片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故事的深入探讨。同时,她还对纪录片工作者寄予更高希望,希望纪录片人在新时代要担当起新使命,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
杨烁同志表示,北京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北京纪录片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北京纪录片行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驾护航,并就纪录片应如何履行好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提出了三点意见:坚定信仰信念,记录百年峥嵘历程;永葆人民情怀,描绘时代精神图谱;铸造文化精品,融入民族红色血脉。他强调,未来将继续深入践行精品创作“北京模式”,继续以推动纪录片“四个工程”建设为抓手,构建“谋”“领”结合、“扶”“推”并举、“奖”“宣”兼顾的广播电视精品创作管理体系,强引领、强服务、强保障,进一步推动北京纪录片产业向好发展。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田苗(图左)和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图右),签署纪录片收藏合作备忘录
活动上,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田苗和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签署纪录片收藏合作备忘录,旨在将纪录片作为纪实的影音文献纳入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为公众提供关于纪录片公共传播与交流的平台,更好地彰显纪录片的文献史料价值。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图右)、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图左),联合发布行业倡议书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联合向纪实行业发出倡议书,作出五点倡议:一是提倡优质创作,传递主流精神内涵、凝聚思想共识,推广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和人物形象;二是提升道德素养,不给劣迹艺人曝光机会;三是抵制低俗内容,着力提升纪实影象质量;四是做好正面引导,加强规范纪实影视作品的放映合作;五是加强行业自律,联合共建正能量文化市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发布《纪录片发展报告(2021)》,介绍了当下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七大特点——在政策供给方面日益完善、政策引领机制不断健全;在内容创作层面不断繁荣发展,主题主线创作勇攀高峰;融合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大屏小屏“共振”的传播新格局;纪录片的投融资主体日趋多元,盈利模式不断丰富;高清视听技术广泛应用,提高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纪录片人才流动加速,呈现从体制内机构向体制外的机构、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国际合作形式多样,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扩大。
论坛上,嘉宾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纪录片以及重大理论文献片、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分享了创作经验和经典案例,既精深精彩又共鸣共享。
纪录片生产部副主任王新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
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党总支书记、
频道总监章红伟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片人黄炜
论坛交流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