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精品关注
京声京视|以“水脉”贯通“文脉”——“千里舟行下江南”大型全媒体报道擦亮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名片
2021-10-11
分享:
 

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要求。8月9日起,北京交通广播《1039听天下》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系列节目,泛舟千里追寻大运河的今昔巨变,奏响传承中华文脉的新时代华章,擦亮了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名片。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大运河的鲜明底色。“千里舟行下江南”以“水脉”贯通“文脉”,舟行千里,亦行千年,厚重的历史拨云见日,中国智慧得以彰显。系列节目以时间为轴线,以航道为脉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城市,深挖详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及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用诗词古文描摹传统文化魅力,用运河建设故事擘画古人智慧,带领听众沉浸式体验千年古运河。

运河生则城市生,运河兴则城市兴,千年岁月里,京杭大运河孕育滋养了一座座名城古镇。系列节目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在一座座“城”中搜寻大运河文化的“传”与“活”,严谨又不失温情的城市记忆强劲脉动,鲜活又不失真的人民生活次序上演,贯穿古今,声声入耳。在大运河的起点北京,白浮泉、长春桥、二闸、八里桥、大光楼等地标的修建与变迁,勾勒出建筑文化的绵延交融;在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锅巴菜、煎饼果子等味觉密码,牵引出百姓最深层次的情感记忆;在济宁,山东快书的传承故事,描画出民间曲艺艺术的百年风雨沧桑……大运河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大运河文化不可孤立于地域文化、人文、风土、民俗之外,系列节目对于大运河文化内核的挖掘,融于南来北往的城市记忆,融于生生不息的百姓生活,从无形化为有形,从抽象化为具体,可触可摸可感的生动讲述,引领听众接受文化的浸润。

文化保护传承要有“继往开来”的思维,系列节目注重打开历史维度,聚焦先人智慧结晶,多角度挖掘大运河文化现实价值,以一个个“人物志”凸显历史节目“人情味”,不断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让大运河文化在服务今人、传承后人中不断复兴。系列节目娓娓道来郭守敬、白英等祖先创造性地解决了开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在时间的维度上展现京杭大运河灌溉、防洪、生态变迁的完整过程;激情讲述沈坤、洪振海等英雄抗击日军侵略、抵抗倭寇入侵的壮举,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沉淀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华夏史诗……历史在大运河的脉搏上跳动,跨越千年的纵深,与现代文明串联起来,一脉相承。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千里舟行下江南”以“京味”吸睛,在传统与历史的碰撞中讲述大运河的故事。系列节目深耕广播节目的声音逻辑,以京味文学纯朴、平实、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征为核心,结合地域化视角,在对河道、建筑、人物、民俗等的全面呈现中,描绘出一幅兼具历史严谨及烟火气息的京味图景。如系列节目放大京味讲述中独具特色的“幽默感”与“大家风范”,用北京语言鉴赏点评大运河相关的诗词古文,“乾隆爷”“小京官”等惯用俚语带有浓厚的乡土味,让听众在历史激荡中倍感亲切。

作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千里舟行下江南”全力打造音视频立体式专题,牢牢守住广播端舆论主阵地,同时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全景再现千里古“运”、锦绣长“河”。“北京交通广播”、“1039听天下”等主要微信公众账号,以广播音频为基础,不断拓展图文、视频多视角、多层次呈现,为观众带来视听丰富的一体化报道体验。“听听FM”及时更新“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专题,形成宣推合力,扩大精品制作传播范围。

每一条河道、每一项水利工程、每一座建筑,乃至一曲民谣、一份美食、一句诗词,都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千里舟行下江南”以历史的视野及长远的眼光,再次翻开这本流动的“百科全书”,以创新的表现形式及鲜明的地域特色,赋予大运河文化的精华崭新的时代内涵,高品位讲好百姓喜闻乐见的运河故事。

京声京视|以“水脉”贯通“文脉”——“千里舟行下江南”大型全媒体报道擦亮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名片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