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移动端 > 媒体聚焦 > 品牌活动 > 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
六位业内人士传经授道:影视创作如何融合传统文化
2017-09-29
9月28日下午,由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主办的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在秋推会上举办。论坛围绕“哪些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影视创作要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两者该如何融入彼此?”等议题进行,北大教授李道新、编剧兰晓龙、编剧陈枰、编剧申捷、编剧常江分别发言。论坛由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主持。
李道新教授通过对四种主流创作形式(戏曲歌舞篇、社会伦理篇、古装历史篇和武侠功夫篇)的具体分析,详述了中国电影百年来发展历程中的大事记,并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家国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中国电影在不断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赋予了电影人传承文化的使命。

刘和平以中国传统优秀故事来阐述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以农业文明作为主要生活形态,农耕文化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形态,就是定居文化,《红楼梦》是定居文化的集中表现;定居文化之外,出现了移民文化,这里指失去了家人四处游走的故事,比如《水浒传》…

他说,中国现今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其实继承了行进千年的传统戏剧叙事和小说叙事。所以,在中国写电影故事和电视剧故事,既要学习工业化与生俱来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也要坚守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

编剧兰晓龙以《好家伙》的创作过程,讲述了自己对“传统”的看法。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指创作题材、素材来源,更是指影视剧创作过程中的办事规矩和职业道德。他呼吁编剧在创作时不要做死在传统上的事情,一方面遵循传统,一方面打破传统,这才是最有活力和最辉煌的时代。

编剧陈枰以自己的新剧《一树桃花开》谈了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言明如今讲述中国故事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好莱坞、印度都在讲自己的故事,中国编剧再学也学不好,唯有讲自己的故事,才能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影视市场存活,才能走得更远。

编剧申捷讲述了自己创作《鸡毛飞上天》和《白鹿原》时的经历和心境变化,以《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形象谈了自己对传统的看法,“有人说剧中的朱先生不像想象当中的秀才,其实中国真正的举人、秀才尤其是西北、关中地区,他们都是入书斋可以拿书,下地就可以干活。这启发了我,传统的东西可能跟真实并不是太贴近,编剧要往深里挖,这样才能发现宝藏,进而一步一步往前走。”

编剧常江则主要以历史题材的创作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示要从历史事件中提取独特的主题和思想表达。在创作《军师联盟》时,她也曾惶恐疑惑,不知道应该怎么从司马懿的视角入手三国故事。但最后,她为整部剧定了统一的基调:剧中人物的目标皆是追求统一。这样就为人物的言行找到了基本逻辑,每个人所作的努力是相同的。

另外,她提到在描写三曹的人物性格时,特别选择从诗文中切入,结果并没有让观众觉得有隔阂感,“历史题材作品还是需要文雅、贴近当时历史时期审美观的”。庙堂之上和江湖中,台词要用不同风格呈现。

最后,她提到,很多观众觉得历史剧会比较枯燥,其实历史是讲人的,不是把大事件堆积起来。把故事中人物的追求、痛苦体现出来后,为每段故事找一个核心,尽量去展示故事,同时把想要表达给观众的审美、道德观融入其中,观众是可以接受的。

编剧刘和平在论坛结尾提到了如今大IP乱象的现状,直言行业内盲目信奉大IP的风潮正在慢慢退去。他表示,用什么工具写什么东西都可以,但要认清最初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网络上的IP小说大多既没有深入生活,也没有研究现在的创作动态,只研究用户喜欢什么,但现在受众说他们并不喜欢这个,反而原创的现实主义作品越来越被大众喜欢。

他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编剧行业委员会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告诉广大创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相同的题材,只有相同的角度。无论写现、当代题材,还是古代题材,都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来源:影艺独舌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联系电话:
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