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影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国际化视角聚焦中国精准扶贫
2020-09-25
分享:
 

 2020年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精准扶贫”是其中关键又基础的一个环节。在第四届北京纪实影像周活动总结会的现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它创新性地用国际化视角聚焦中国精准扶贫,它就是全球首部中外联合摄制、国际视角解读、外国主持人共情参与、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Homestay China)

1.jpg

参与体验的第一位支持人是Chris,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纽约小伙儿。第二位主持人是一个Jimi,一个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自由潜水冠军。第三位主持人是著名娱乐主持人,但从小就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民俗风情非常着迷。 
       三位体验者分别来自不同的领域与行业,拥有着自己不同的价值维度与体系,对于中国“精准扶贫”的认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他们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他们深入山西、内蒙古、福建、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8个省区市,与当地家庭共同生活劳作,近距离感受普通人民生活的改变。以第一视角观察与体验“精准扶贫”政策带给中国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城市与农村之间这道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一直是影响农村孩子得到良好教育的绊脚石。更有甚者,还在为了教学的硬件问题苦恼。

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这个词大热的背后也包含着无尽的心酸。所以,彻底改变寄宿学校的硬件设施,给孩子们一个像家般舒适的环境刻不容缓!
       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当务之急,缩小由于城乡差距所导致的教育落差是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关键。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助学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在政府的动员下积极施以援手,为那些还在为了上学而发愁的孩子贡献一份力量。

6.jpg

从镜头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孩子的热情与淳朴。但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有学可上的兴奋之情!

解决了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又将视角转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来。
       浩浩荡荡,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孕育了数不尽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无一不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代表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8.png

苗绣也是,皮影戏也罢。不知不觉中就被现在的年轻人打上了“不挣钱”的烙印,顶多作为旅游景点的一个项目出现,否则这份手艺也无法谋生。这样的想法的确残忍但却也真实。得益于一系列文化扶贫计划,将传统的手艺升级为文化产业,不仅带动了这些地方特色起死回生,还让这些拥有民族特色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他们赖以生活的家乡,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大家一起捕鱼、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坐在土楼里把话。好生惬意!

8.jpg

我国一直冠有“农业大国”的称号,支持特殊地区的特殊种植业扶贫也是国家在扶贫计划中的一个很大项目。
       不再像是古代一样,靠天吃天,靠山吃山。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提高了种植效率,培养出更优质的作物品种。
       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彭海波通过养蜂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9.jpg

牛角村通过茶产业,从一个被大火烧毁的地方重新发展起来,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10.jpg

小小的辣椒,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我们的主持人与当地村官一起,学习辣椒采摘并前往农贸市场进行售卖,亲身体会辣椒为这个村子带来的生机与发展。
       整个纪录片是用这三个人、这三条线索交叉进行的,各有不同、又浑然一体。通过三个不同地区人物的故事,能感受到中国乡土生活的变化,能感受到国家政策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个纪录的过程中也不是单向的。聂云会为老奶奶唱歌她吉他伴奏、吉米用编竹筐卖的钱去给大家做丰盛的早餐。这种互动的交流激发出共情共鸣,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外来的观察者、体验者,也是中国变化的参与者、亲历者。
      “中国是乡土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席卷了多少代人的中国记忆。在《做客中国》中,我们回到起点,从起点再出发,去洞察起点背后的时代巨响。

11.jpg

是这些纪录片,用最真实的镜头,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记录了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当然,镜头展现出来的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群体,还有更多的人在帮扶工作中获益。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507号  京ICP备17053169号-3